Friday, September 17, 2010

石角尖山中华公学的简史

早期尖山中华公学校的位置
创建於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座落在石角路,已被开采殆尽的”石山”对面的”尖山中华公学”,因该山而得名,且驰名於本地。
地属石角区的尖山中华公学是该区内十间华小当中,创建最迟(1946年)的一间。它比同属砂拉越河左岸的新梯头中华公学迟了二、三十年。它比河彼岸的 其余八间华小(1902—1939),迟了许多。唯一可让人信服的原由是:乡贤迁居尖山地区开荒垦殖的历史较迟;或者当地人口稀少,人力、才力不足所致。
在该校尚未创建之前,当地的学童须步行约三公里远的石头路到石角中华公学去上课。每当雨季来临,他们要乘小船渡过水势高涨、湍急的砂拉越河时,必定会 令到其家人与社会人士的担心与关注。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当地乡贤刘想、郑源宝、刘光同、曾添发四人发起在当地兴校办学的倡议。获得众人的支持下,他们在现校址附近一块原 属於一位名为刘桂毓女士(斋姑)的土地上,搭建一座临时校舍,於1946年正式开课。
参与开办该校的乡亲父老,计有:周石、刘妙、房尔、高保、余强、罗锦波、李应、陈新、朱便、温李妹、郑庚来、蔡深、周松、贝谋、刘客、周发、庄浩、赖 安等人。
学校开办之初,由创校元老之一刘想掌舵,征聘周艺芳为首任校长,学生有六十多位,分二班上课。
1947年,周艺芳校长离职;改由来自石角中华公学周勉之师掌校政,为第二任校长。
1950年,刘想的主席一职,改由郑娘序继任,为第二任校董主席。1952年,温清部(温陈部)出任第三任校董主席。
1954年,周勉之校长转到古晋市一华小服务。其位由张汉源师填补,为第三任校长。 同年,刘恕出任第四任校董主席。
1956年,蔡钟奇师出任第四任校长。1957年,校董会改由彭文茂掌舵,为第五任主席。
在此值得一提得是:刘桂毓斋姑原本有意将其地报效给校董会,作为教育用途; 唯一的交换条件是:校董会要替她申请一张小贩营业执照。此事经过校董会多番努力,都没有结果而告吹。
校董会只好另找他法,事后得到创校元老罗锦波慷慨地将其0.97亩的地段的一半捐献,另一半出售给校董会。
事后,校董会便在新校地筹建一座板壁、灰坪、亚答盖顶的校舍和一座教员宿舍。
随着时间的消逝,校董会有鉴於初期建造的校舍已告陈旧不堪,极需加以重建。为了配合新校舍的重建计划,校董会於1957年再向罗锦波购买其1.11亩 的地段为校址。
当时计划重建的新校舍是一座拥有四间教室、一间办公室之盐瓦屋顶、板壁灰坪单层建筑物和一座教员宿舍。在当时的校董主席兼监学彭文茂、校长蔡钟奇的精 心策划下,在1956年开始进行有关事宜。
是项工程共耗资万余令吉,一半来自教育部津贴外,另外的一半款项由校董会向社会人筹募凑足而成的。开始动工於1958年,且完工於1959年的是项工 程,校董会举行隆重落成典礼,敦请教育厅长史提尔先生主持剪彩开幕。
1960年,改由周金觉继任校董会主席,为第六任主席。 1968年,掌管该校政长达十二年之久的蔡钟奇校长离职,改由来自四哩半中华公学蔡汉尧师接任,为第五任校长。
光阴荏苒,十多年的光景一晃而过。 随着地方上日益繁荣,居民日增,学生人数也随着增多。由原本隔年招生制,改为每年招生制。
为了应付需求,在校董会主席周金觉、监学房石海、蔡汉尧校长的互相配合下,在1972年与1974年,分别增建拥有两间课室的钢骨水泥新校舍各一座; 并将多出的课室辟为图书室及办公室。这两项耗资万余令吉的工程的款额,一半来自教育部,另一半来自民间的捐献。
从1974年开始,该校成为一间一组制的完整华文小学。 当年,该校有244位学生和六位老师。
1978年, 教育部推行学生食物辅助计划。该校得建筑一座厨房兼食堂。此项工程由周金觉主席亲自指挥,部份材料由合成兴木材行报效。
同年,原由一年招生一班制改为一年招生两班制;因此学生人数也增加,导致课室不敷应用,只好借旧办公厅上课。到了1980年,不得不将厨房兼食堂缩 小,分出一半权充教室上课。
1984年起,已改为每年招生二班制,而全校学生巳达到410人。在蔡汉尧校长的申请下,获教育部批准供应建筑材料,以自助方式兴建一间廉价课室、又 将1958年重建的校舍的盐瓦屋顶改为灰瓦。
1985年,蔡汉尧校长调往四哩半中华公学服务;其位由来自西连三十二哩中华学校黄承茂校长继任,为第六任校长。
1985年,坐镇校董会龙椅长达十五年之久的周金觉主席让贤,改由 刘文华先生出掌主席职,为第七任主席。
在刘文华主席走马上任后,得到黄承茂校长的全力协助下,向联邦科学工艺暨环境部长拿督阿玛杨国斯申请,获二万令吉,建造一个洋灰篮球场。
1987年,因增班关系,学生人数又告增加,又需多建一间课室。有鉴於学校所存地段有限,为一劳永逸,刘主席与黄校长遂决定建造三层楼新校舍。
因此,向教育部申请,获得七万二千令吉。拿督阿玛杨国斯拨出三万九千八百令吉,拿督张君光也拨出了二万令吉,总共十三万余令吉。
然而,兴建这一栋拥有十二间课室的三层楼新校舍则需耗费二十二万余令吉,不敷的九万余零吉向本区及社会热心人士劝捐凑足。
1987年中,黄承茂校长荣休,其位由张贵友师填补,为第七任校长。
在1988年落成的这栋新校舍还拥有牙科室、音乐室、办公厅、教育中心等等。这栋新校舍由张君光助理部长主持奠基礼、拿督阿玛杨国斯部长主持开幕礼。
张贵友校长年青有为、干劲十足,但只在服务了二年,即调升四哩半中华公学校长。
1989年,叶茂萱先生出任第八任校长。本校自从三层楼新校舍娄成后,欠缺教室的难题已解决,多年来不需扩建。
1994年8月,叶茂萱荣休。 其位由来自槟岭中华公学王诗荣校长接任,为第九任校长,任期一年即告荣休。其位由蔡清莲师代至1996年1月,才由陈如泉取代,为第十任校长。
尖山区发展迅速,工厂、商店以及房屋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到1996年时,全校学生已破六百大关,而且肯定将继续暴增,接踵而来课室不够的难题又已重 现,由刘文华主席领导的校董会和新上任的陈如泉校长又将抖搂精神,迎接新的挑战。
1996年12月29日,校董会隆重庆祝创校五十周年暨校友回校日,且首次出版纪念特刊,以资纪念。
2003年,陈如泉校长与十七哩新生村中华公学陈昭庆校长的位置对调,为第十一任校长。
2006年8月,陈昭庆校长荣休;其位由马连镁师代至2007年1月,才由来自文丹中华公学王芍强校长接任至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